读《唯识妙法》之六|我是什么?

01 自我,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。02 无自体性。各种动作、各种行为、各种念想,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,而无自体性。03 体证,是要真切地体会到。04 无住。万事…

01 自我,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。02 无自体性。各种动作、各种行为、各种念想,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,而无自体性。03 体证,是要真切地体会到。04 无住。万事万物,都是因缘和合,都是诸因缘和合而呈现,无自性,都是随着因缘幻化而显现,因此无住

【说明】《唯识妙法》是苏军敬先生关于唯识的系列讲述,于2016年12月出版。末学依书中指引,在苏先生指导下,观察世界、体会唯识,初得其妙意。本系列文章,依书中章段次第,交流末学读书体会,助缘有缘读者践行“唯识妙法”。

【原文:第343页第3段】

佛法通过引导众生去关照生命的本来面目,从而引导生命去看清所谓“自我”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。因为执着,而显得有个“自我”的在。而各种心行毕竟是诸缘和合。各种动作、各种行为、各种念想,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,而无自体性。通过对佛法的这些指引的实践,切实落实到心念上,切实落实到位,生命就能体证到毕竟空、毕竟无我,从而消除各种逼迫,脱离各种烦恼,而连“脱离者”也会归于空性,没有一个“脱离者”。无,毕竟无,不仅“无所住”,也“无能住”。无能住,无所住,无住。无住,无住而生心。无住,则真如心纯然呈现。无住,而因缘显露,应缘而动。“无住而生心”,这就是法界的极大自在,绝对圆满。通过对佛法所指引的内容的实践,大自在将得以呈露。

【读书笔记】

01 自我,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

这里的心行,可以理解为“心的行为”,如在【《唯识妙法》之五|烦恼的根源是什么】中讲的“心所法”,像相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等11种善心所,及贪、嗔、痴、傲慢、愤怒、怨恨、恼怒、嫉妒、吝啬等26种不善心所。

仔细向内看一下我们自己,无非是各种各样的心行的结合体。比如,在愤怒的时候,整个人就是愤怒;在安静平和的时候,整个人也就是安静平和。每一刹那,一个人无非就是一个心念,无论这个心念是开心、还是烦恼、还是无开心无烦恼。说刹那,时间都太长,心念早就幻化了无穷多。因此说,自我,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。

02 无自体性

体、性、相、用,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术语。

体,是指万事万物赖以生发的。比如,就人体而言,为什么可以做出各种动作,是因为有个人体;为什么会有思想、念头、观点、执着,也是因为有个“生命体”。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感受“体”。

性,是一个事物的性质,比如水有湿性和流动性,火有暖性。

相,是一个事物的相貌,比如,每一个人都一个相,颜色有颜色的相,声音有声音相,味道也有味道相,心中的一个念头,也有个相。

用,是一个事物可以有什么用。比如,声音可以传递信息,阳光可以提供温暖和明亮,人的手可以用来抓取东西、使用工具等等。

为什么说“各种动作、各种行为、各种念想,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,而无自体性”呢?比如一个动作,是因为有身体这个“体”才可以生发出“动作”,“身体” 就是自体吗?那身体又是由什么生发的呢?是筋血骨肉的组合称之为体吗?或者说是细胞为身体的“体”吗?如此这般深追下去,也无非是“由不同元素,或者由不同条件构成的”,无有一个“体”可以生发出来身体或一个动作。

那么,思想呢?或者说“识”呢?思想或识,是以什么为体生发出来的呢?

有一个生动的案例,可以一起参与。

现在请举起右手。对,请举起右手,再请举高一点?

请问,为什么要举起右手?为什么又要再举高一点呢?

请仔细体会一下,举起右手,是不是因为心里起了一念“举右手”;之后,右手就举起来了。右手为什么又可以举起来呢?因为有健全的右手、有健全的心念、有“举右手”的功能,还有因为“举右手”这个动作可以被心感觉到“右手已经举起来了”。是不是这样?

又举高了一点,是不是也是这样?

为什么心里会起“举右手”这一念呢?是不是看到了“请举起右手”这样的文字,并且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这些文字的意思;还有,心有驱使身体做出这个动作的功能,于是“举右手”这个心念和动作就发生了。

所以,“举右手”这样的一个心念和动作,都是因缘和合的,换句话说,就是由多个条件共同作用而显现出来,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体,用以生发出一个心念或动作。困此是无自体。

无体,当然也就无性了。

无自体性,是佛法学习过程中,非常关键的一个点。如果在上面这个案例中,可以体会到这一点,那是十分值得庆贺和称赞的。如果还没有体会到,也可以反复练习这个动作,并且反复地问自己“我为什么要举右手?”这也是书中所讲的“切实落实到心念上,切实落实到位”。

03 体证到毕竟空、毕竟无我

体证,是要真切地体会到。请留意这些文字:“榴莲有奇怪、刺激的味道,但有很多人喜欢,吃起来是那种甜甜的,又不像糖那么甜,滑滑的,很细腻”。现在请品尝若干种水果,并鉴别出其中是否有榴莲?

如果没有亲口品尝过,是很难确定的。但如果有过品尝榴莲的体验,那就不用说了,有还是没有,是或不是,就会清清楚楚,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和犹疑。这就是对榴莲的体证。

前面说到的,“自我,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”“一切都是因缘和合”“各种动作、各种行为、各种念想,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,而无自体性”,从道理上讲,基本上就只能这样了。再详细说,也无非是车轱辘话。需要把这些道理都落实到心念上。

首先是相信“确实是这样”,不要有怀疑。想想这些道理出现在中国已经近两千年了,迄今还没有哪位可以提出不同意见,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?然后,就始终在心念上观察所看到、所听到、所嗅到、所尝到、所触到、所想到的一切的一切,为什么都是因缘和合呢?为什么是“无自体性”呢?为什么都“只是显现”呢?就这样,某一时刻,就会悟到“啊!就是这样的呀!”。榴莲原来是这样的味道!

毕竟空,毕竟无我,是说终究,一切都是缘起而性空的,毕竟没有一个自我。

04 无住

万事万物,都是因缘和合,都是诸因缘和合而呈现,无自性,都是随着因缘幻化而显现,因此“无住”。

比如,“举右手”“再举高一点”,心念随着因缘而变化,心念可有“住”?心念,念念变化,刹那刹那变化,可有丝毫的“住”。这就是无住,没有什么能住;也并没有住在什么上面,即所住。

住,好比是停下。一切的一切,无非是因缘的迁变幻化,好比是长江黄河海洋中的水,在诸多因缘共同作用下,奔流不息,无能住,无所住,无住。

生命中的某个节点,突然感受到烦恼,嫉妒、愤怒、欺骗。烦恼,无非是因缘和合而显现,无非是心行,或者说是心所法。心住在上面,一秒两秒,一天两天,一年两年,不得开心颜。心本无住,是妄想执着的“自我”“自我存在感”“我执”粘着在上面。一切的烦恼都是“自”寻的。这个“自”,可以理解为“自己”,是妄想出来的“自我存在感”。但归根到底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,“各种动作、各种行为、各种念想,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”“自我,终究是各种心行的结合体”,并无一个“我”。消融“我”,即消融烦恼。

《唯识妙法》读书笔记索引

行深

作者: 行深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