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求皆苦,如何才能有求不苦

是谁在求呢?当然是“我”在求。“我”要胖一点;“我”要再年轻一点;“我”希望孩子是我们这群人的孩子中考得最好的;“我”想让父母也能出国去转转;“我”期待着年底的…

是谁在求呢?当然是“我”在求。“我”要胖一点;“我”要再年轻一点;“我”希望孩子是我们这群人的孩子中考得最好的;“我”想让父母也能出国去转转;“我”期待着年底的大红包,等等等等。一切都是“我”在求。

求不得,期待与现实有落差,烦恼立刻就出现了。

求得了,也是短暂的开心,更多更大的求立刻就会出现。有一个小贩以高于原价两倍的价格,向一位看上去是富人的游客兜售一件小纪念品。富人没还价就买下了。按理,这位小贩应该感到快乐吧。但是小贩懊悔不已“我为啥没开三倍的价呢?”

烦恼就是这样的。求得,求不得,都苦。

是谁苦呢?当然是“求”的人,也就是那个“能求者”,也就是那个有求的主人公。求本身不苦,是那个“能求者”在感受着、体会着、承受着苦。

相对于这个“能求”,就有个“所求”,也是“求”的对象。“我想瘦一点”,“我”是能求,“瘦一点”是所求,“想”是求。所以,“求”这个动作,包含了“能求”“所求”和“求”这样三个部分。这是佛法或者佛经语系中,经常出现的“能所”,能和所,对应在这里,就是“能求”“所求”。

消除这种苦的根本办法,最高效的办法是彻底消解掉这“能求”“所求”以及“求”。

其实,真正让烦恼能起作用的,是“能求”,是那个承载着求得或求不得的烦恼的那个主人翁,也就是“我自己”。消解掉“能求者”,并不是说在工作生活中不努力。“胖就胖吧”“好了,一切都随它去吧”,不是这样的。目标、努力、创新,一切都是必须的。区别只是不执着于目标,不执着于努力,不执着于创新,因为任何目标、努力、创新,都是诸因素共同成就的,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,无体无性,何以执着?

努力、创新而出现的结果可能与预期的不一致。“不一致”也是因缘和合,是多种因素共同成就的,也只是当下刹那的状态。调整相关的因素,再来。目标也会有新的目标,努力会有相同或不同的措施,创新也再不断尝试。一切都不执着。虽然有求,也不苦,也是绝对快乐。

行深

作者: 行深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